險些就因為中文片名錯過了這片,本來以為又是一部飛車電影,後來發現它一再出現在許多影評的2011年度十佳之列。嗯,那就瞧瞧唄...噢,果然不是俗物, 導演尼可拉斯 • 溫丁 • 雷芬還藉以拿下坎城最佳導演獎呢!
目前分類:黑暗中的銀幕 (16)
- Apr 20 Fri 2012 10:39
【落日車神Drive】
- Mar 22 Thu 2012 17:32
不太一樣也不再一樣的西部~【True Grit 真實的勇氣】
看完【True Grit 真實的勇氣】之後,我一直禁不住地去猜想,「為什麼柯恩兄弟要拍一部重拍題材的西部片呢?」
這本小說在1969年就拍過,由硬漢巨星約翰韋恩主演,英文片名同樣與小說同名叫True Grit,中文片名則是那個年代擅長的文藝筆調【大地驚雷】,當年的【大地驚雷】成績亮眼,韋恩還拿到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當然,這「為什麼」的背後原因真相難求,但仔細想想這招其實還蠻聰明的。畢竟,西部片這種類型,在近十多年來的電影市場上,可說是極罕見的,很難推想新世代的觀眾對西部片會做何反應?與其推出一部原創的類型新作,不如像這樣用一部類型經典、一個文化標誌人物(約翰韋恩)做靠背,至少在市場在行銷上就多了點立足位置。 可是,話說回來,才推出過像【正經好人A Serious Man】這種片子的柯恩兄弟又什麼時候在乎過市場口味和流向呢?
猜不透的就留著它猜不透吧~
不過「重拍片」的宿命就是必然會被放在「比較式」的觀點下被檢視,我其實在看【真實的勇氣】之前只在電視上看過【大地驚雷】一兩場戲,但我發現即使是摘取了同樣的小說情節,兩者的情節處理也大不相同,或許柯恩兄弟版更忠於原著些,因為據報導柯恩兄弟甚至保留了原著中大部分的對白,那麼情節我想也會跟著難做太多更動吧。
但是最根本的差異應該說是在於整體語調,【大地驚雷】是西部影片銀幕英雄當道的時代產物,韋恩自身的形象是超越角色「公雞」Cogburn的。但是在【真實的勇氣】裡,柯恩兄弟顯然志不再重塑一號西部傳奇英雄,那他們志在什麼呢?在小子偉看來,他們似乎想經營的,是更貼近真實的墾拓蠻荒時代的西部意象;風貌的粗礫、世道的殘酷、法外的野蠻…諸此種種。於是乎明星也最好能夠不像明星,所以不管是傑夫布理吉還是麥特戴蒙,都刻意添加了化妝到有幾分不相本人了。而布理吉演出的「公雞」也徹底甩脫西部英雄典型,一副歷盡風霜的邋塌大叔形象,不說別的,登場就是蹲在茅房裡!抹掉了明星味摘去了英雄感,人物就回到角色上。然而「上帝就在細節裡」,無論是口音、服裝、地貌、天候…在在都是經營的著力點,個別面向的周延,就立起了一個立體的西部世界。
雖說這部片子在敘事方式上,不像柯恩兄弟其他作品那麼風格突出,看來中規中矩。然而他們塑造出了一個更有真實樣貌也更可感受;有形貌、音調、氣味、溫度、質地的Western Image西部意象 ,正如同【Fargo冰雪暴】、【No Land For Old Man險路勿近】裡那種觸感鮮明的地域印象,而這回他們是把這種刻劃成功地放進一個幾乎已經被徹底符號化的類型裡,如此觀之,蘊含這等細緻高明電影技法的【真實的勇氣】還是徹頭徹尾的「柯恩電影」啊~
- Mar 09 Fri 2012 15:04
一張難以想像的畫像~【第四張畫】
作為一個導演同行,大寶在花絮訪問中給了這樣的評語:鍾孟宏的電影,將來回頭來看,會是這一輩電影創作者中最具"閱讀樂趣"的。
嗯,戴導演所言不需,雖然未必非要扛個「最」字,但這部片子,的確值得帶著閱讀的心態來觀看。
- Feb 21 Tue 2012 17:06
【鍋匠、裁縫、士兵與間諜/Tinker Tailer Soldier Spy】精緻引人的冷調諜報片
很久沒有看到過這樣本格派的諜報片了!不過如果打算進電影院享受一下箇中精采,我想提醒一下,這部片子很可能會「需要」看兩遍喔~
【鍋匠、裁縫、士兵與間諜/Tinker Tailer Soldier Spy】,英文片名讀起來彈舌,中文片名卻唸來繞口。這個奇特的片名其實是來自間諜小說大師~約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1974年發表的同名小說,間諜小說(Espinoage)是偵探推理文學的一類分支,約翰‧勒‧卡雷在這個領域內創作出許多傑作也摘獲許多大獎。據說,很關鍵的一個原因是,他真的曾經是一個諜報人員。
- Aug 28 Sun 2011 17:14
【冬之骨Winter's Bone】
- Dec 24 Fri 2010 00:30
BBC Talking Movie評選年度十大英語佳片
BBC電影專欄Talking Movie主持人Tom Brook評選的年度十大佳片
- Apr 26 Sun 2009 00:00
【I'm Not There搖滾啟示錄】╱誰說他不在那兒?
如果要我選2008年印象最深刻的電影,我會選【 I'm Not There 搖滾啟示錄】。
因為許久沒看到這麼過癮地把玩電影這個藝術形式的影片了。
觀影之間,我暗自笑著搖頭讚嘆「好傢伙,真有你的」
不過別誤會,它完全是認真嚴肅,甚至有些深奧難懂的
只是看著它恣意揮灑著諸般電影形式,
看著它十足原創地把我們對傳記電影的想像拓展到一個新領域。
感覺真的很爽。
- Apr 05 Sun 2009 21:24
【即使是這樣,也不是我做的】(嫌豬手事件簿)╱故事高手的嚴肅發言
(新近上院線,取名【嫌豬手事件簿】,「事件簿」的意味不錯,「嫌豬手」不知道會不會變成日本料理港式菜單,搞得觀眾錯亂?直接叫「電車痴漢事件簿」會不會訴求更直接一點?)
首先是受語法獨特的片名吸引,繼而發現原來是周防正行的近作,又因為它取材於日本那惡名遠播的特有社會怪象~電車痴漢(電車色狼),
於是在去年(08)金馬影展的長串片單中對這部片留下了特別的印象。

周防正行給我的主要印象是很會說故事,從最初的【五個相撲少年 シコふんじゃった。】到之後的【我們來跳舞吧 Shall we ダンス?】,都展現了此一特質。影片表面上皆非一眼就知道的類型題材,故事前提乍看之下也沒什麼衝突張力,但周防正行都能夠在不仰仗什麼樣風格化的視覺影像或表現手法,透過幾乎可說是很「傳統」的敘述方式,把故事說得非常引人入勝。個人感覺,這是高段境界,無招勝有招。也呼應了那句關於電影品評的老話「After all, it’s all about telling a story」。
- Dec 06 Sat 2008 18:13
【贖罪】

- Nov 12 Wed 2008 01:44
一場痛哭後,電影結束╱【孩子】

哭的,不是看電影的人,是電影裡的人。
【孩子】的最後一場戲;男主角布魯諾入監服刑,女友索妮雅來探監,布魯諾問他們的孩子好嗎?索妮雅點點頭,未久,布魯諾流下淚來,跟著,兩人抱頭痛泣,許久許久,隨即黑畫面切入,電影結束。
我頓時想起【愛情萬歲】結尾時同樣的漫長痛哭與絕然收束,還有那些在黑暗中發出的不耐煩的嗤鼻聲響。
- Nov 02 Sun 2008 17:54
【黑暗騎士】
果然,完全沒失望,希斯萊傑的確為我們~唉,留下了~一個影史上不可多得的惡棍大反派角色。

- Oct 26 Sun 2008 02:35
他是你學弟?我是你學長!╱【海巡尖兵】
當那個被一兵阿國悻悻然甩落沙地;刻著台灣海岸輪廓的Zippo打火機特寫出現之際,不禁心頭一顫,漂亮!
哎哎哎,不是Zippo漂亮,是「特寫」給的漂亮。
三個海巡阿兵一條沿海夜路構成【海巡尖兵】故事的全部,儘管那一晚的背景被設定在2000總統大選之夜,不過【海巡】所著墨訴說的,是部隊裡的「老菜階級」體制。
- Oct 15 Wed 2008 17:14
一條漢子獨撐大樑的兩部片
大概是轉到HBO了吧,看到Will Smith接受訪問的畫面,旁邊有個小男孩。
瞥見左上方的字幕【The Pursuit of Happyness】,啊,這就他和他兒子拍的那部片,
訪問中有一段對話引起我的興趣,小史密斯被問道「拍片好玩嗎?」
「不好玩!…他(指他爹)老是在角色裡面」(he’s always in the character))
童言天真,這大概是少有的演員因為入戲而被嫌的。
「有一次在休息拖車裡,我問他說『爸,我可以喝柳橙汁嗎?』,他說『不行,克里斯多佛,我們買不起。』」
呵呵。也許他真的有這麼入戲,也許他是在幫著兒子保持入戲狀態,也許只是被兒子當真的演員玩笑,知不到,總之,挺妙的,就決定看它一看。
- Sep 28 Sun 2008 22:09
【布萊德彼特之即刻毀滅】╱虛無荒謬還是空洞作弄?肯定會是好惡兩極的“布萊德彼特”之即刻毀滅

- May 29 Tue 2007 12:30
電玩世代的忍者
【忍】的題材,不知道有多少歷史上真實的成份, 神祕的忍者與忍術 ,作為爭權者手中的武器,在天下一統之後,面臨「狡兔死走狗烹」的宿命。
一個蠻有看頭的題材。
不過,題材往往對著處理它的人展現著很顯眼的賣點,別上當了,正是因為它浮在淺處,所以顯而易見,要能鑽過它,去到深處。
- Apr 09 Sun 2006 00:18
「Forgiveness is between they and God, I just arrange the meeting.」
雖然是好萊塢老把式;正義的暴力/暴力的正義 。但這句詞還是蠻酷的。
Man on Fire 火線救援裡面有一場戲,丹佐華盛頓借了一對老夫婦家的窗口進行他的報復暗殺行動,正當丹佐扛起他的火箭筒,老頭鼓著勇氣插口說;聖經裡說我們必須寬恕…,丹佐瞥他一眼回了一句;「寬恕是上帝和他們之間的事,我只是安排雙方會面。Forgiveness is between they and God , I just arrange the meeting.」
蠻酷的一句對白。
不過片子裡小女孩其實沒事,丹佐飾演的男主角安排的會面會不會太早了點?
不知道火線救援在電影院裡觀看會不會很難受,這樣不安定的畫面捕捉和剪接方式。Tony Scott 在幫BMW拍Hire系列短片的時候,用的就是這樣的手法,也許是先拿短片來試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