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著諸多評論對於希斯萊傑(Heath Ledger)一致叫好的演出決定買票進戲院看。開場前看著海報才發現,原來跟【Batman Begins 開戰時刻】是同一個導演,【開】也不錯,算是這類美式超級英雄漫畫電影中的很有突破性的異類,如此看來,確是值得期待。

果然,完全沒失望,希斯萊傑的確為我們~唉,留下了~一個影史上不可多得的惡棍大反派角色。  

 圖片引自Imdb
當然,劇本對此joker一角的塑造佔一大功,Joker不同於習見的反派角色作為,他不是因為貪婪、忌妒或是仇恨等等趨力而為惡,他彷彿就是為了挑釁善而作為惡的的代言而存在(在A. C.;美國電影攝影雜誌裡,撰文作者用nihilistic;極端懷疑主意、虛無論的這個字眼來形容joker的作為)。這是一個與凡常靈魂截然不同的瘋狂人格,很難想像要進入這樣一個角色會需要怎樣的心理工程?普通的觀影者當然看不見那個過程,而評論則讚揚了那個結果,希斯萊傑所賦身的Joker,那般的語調、眼神、姿態與節奏,似乎藉由這一切外在,將我們的想像引入他內裡令人難以想像的悚然扭曲。
 
【開】與【黑】這兩集蝙蝠俠故事之所以異類,絕對關乎編導Christopher  Norlan 處理此一題材的手法,通常好萊塢傾向將此類漫畫題材處理得比較淺顯簡單,著力的重點放在視覺效果、動作場面、高潮之堆砌等等,以牽引情緒感官為原則而非呼喚思考迴響,畢竟是漫畫為本的「娛樂電影」啊。但在Norlan這裡,他將漫畫的虛構世界與現實人生情境做呼應對照,而其中誇張眩目的超級英雄/壞蛋,也被當做一個有複雜人性的人物來對待,【黑】的故事與編劇皆由Nolan主導,裡面將人心善惡、體制╱非體制、大我╱小我等等的牽纏矛盾,融入劇中。當故事裡不僅僅是一堆典型、樣板、符號之後,內容便有了往深處去的路徑,情節就不再僅是好蛋如何制服壞蛋的簡單線條了。
其實這也帶有某種行銷上的眼光,蝙蝠俠問世至今,幾代的讀者早就大大超過一般漫畫電影所直指的青少年觀影階層,賦予故事一些些成人可以玩賞的深度,就能讓影片的觀影階層顯著拓寬,這個製作╱行銷上的傾向,從兩片的海報其實也可一窺端倪。

圖片引自Imdb
(以往Batman4的海報,完全是好蛋壞蛋,青少年漫畫的調性)
從製作角度而言,【黑】也會在影史上佔有獨特的一席地位,因為它是第一部引用了Imax規格拍攝的劇情片,其中有近30分鐘的內容是以Imax規格拍攝,可惜知道晚了,否則應該進Imax戲院見識一下。
讀了「A.C.」介紹,才知道Imax在拍攝時是以35mm底片,橫向捲動曝光成影,所以成影片幅達65mm之寬,攝影器材人員配備完全是另一套規模,攝影指導Wally Pfister在拍攝前估算,使用Imax拍攝預計內容的成本是用35mm的四倍! 但Norlan十分著迷於Imax超大畫面所擁有的驚人質地和視覺張力,於是便與Pfiser兩人搞了一段測試片,藉著【開戰時刻】漂亮票房和和試拍片所展現的視覺震憾加上此舉未來對行銷宣傳的幫助說服了製片廠。(可見即使是好萊塢票房導演,要讓金主掏錢,還是要動手腳花腦筋的,不能光靠拍胸鋪就能成事)
Imax因為規格獨特,還自有一套【作業規範】,由於放映螢幕極大甚至構圖原則都因而有所不同; 比方說近景人臉的拍攝,十字中心點得對在頭頂而非眼高處, 因為上1/3的螢幕對觀眾觀看而言是吃力的。
原本製作組屬意另聘專門拍攝大片幅的攝影師處理Imax部份,但在Norlan支持下,Pfiser還是決定自己搞定。他們也刻意的不讓既定規則綁住自己,編拍編適應與了解Imax的特性,試拍過程中他們發現,imax實在太細了,以往拍攝中可以忽略的細節在Imax上都清晰可見,所以全體製作要求包括美術、特效、服裝化妝都必須更精細完備,想想這部片子裡所牽涉到的各項製作工程;場景、特殊道具、動作特效、特殊化妝、電腦合成、動畫,電影作者的挑戰可真是不少,偷貼一張引自A.C.的圖片,模型已經做到這種Size,真是過癮,也真不是普通電影工業幹得出來的。
圖片引自美國電影攝影雜誌
 
其實,Imax的引入,更造成相當複雜的後製流程,Imax戲院要將35mm內容高倍掃描、去粒子增銳、放大融入Imax拷貝;35mm拷貝則又要擷取、Reframing所有Imax內容,但電影製作者很滿意最終結果,他們認為在許多電影工作者朝向更高K數的數位化作業來提升影像質感之際,他們逆向操作以大片幅底片拍攝所獲得的視覺表現達成了一個難以超越的境界。
 
來個延伸觀影吧;

除開【開戰時刻】Christopher  Norlan的成名作是【記憶拼圖 Memento】,隨後有【頂尖對決 The Prestige】,他這幾部片都是Wally Pfsier掌鏡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小子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