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為一個導演同行,大寶在花絮訪問中給了這樣的評語:鍾孟宏的電影,將來回頭來看,會是這一輩電影創作者中最具"閱讀樂趣"的。

嗯,戴導演所言不需,雖然未必非要扛個「最」字,但這部片子,的確值得帶著閱讀的心態來觀看。

第四張畫

繼「醫生」、「停車」之後,「第四張畫」是知名廣告導演鍾孟宏的第三部院線作品,第二部劇情長片。藉本片拿到金馬獎最佳導演榮銜之後,我猜鍾導應該很高興可以漸漸揮別「廣告導演」的標籤了。

***

鍾孟宏一向重視對影像的經營,不僅在「停車」和「第四張畫」都化名中島長雄自行掌鏡,同時在選景上也十分講究。曾聽說他籌備「停車」時,要製作組去找一條「整條街都可以用光圈2.8拍」的場景。而在「第四張畫」影碟的導演評述中也可以發現在籌備階段幾乎是全台各地去搜集場景,據導演自己的説法是不希望影片中的場景會被觀眾輕易辨別出「這是在哪裡」,這確實有助於避免觀眾脫離敘事幻覺,就好比看見自己的熟識者演出一樣,往往在其出場之際,我們的觀影就被干擾於是脫離幻覺。

但觀察「第四張畫」選用的場景不光只是難辨其所在,每一個場景都有強烈的個性,少年荒涼空蕩的住處、伸入黑暗的水圳、拆得剩半間的透天厝⋯,諸般場景在此幫助了影像,去建構故事的氛圍,在「第四張畫」裡,我會想稱這個故事氛圍:「非現實感」。
***
「第四張畫」在敘事架構上,和「停車」很類似,兩部片都讓主人翁幾乎是身不由己地,遭遇 \ 面對一段接著一段的「奇遇」,而影片(以及觀眾)就跟隨著主人翁的觀點去經歷 \ 窺看這一切。觀影的感受讓我覺得,導演似乎更想表現這些歷程中「非比尋常的」,或詭異或奇特或黑色幽默之影片張力與趣味。但是對於隨著這些經歷登場的角色諸如老校工、手槍仔的描述就稍嫌片面。這在「停車」裡較不構成問題,它本就是一夜奇遇記,但在本片中,這樣的重心配置,加上稍嫌合理性不足的劇情安排:單親少年失怙,父輩友人、學校老師、醫院人士都沒搭理,任憑小孩自生自滅?與手槍仔的鎮日遊蕩是課後是翹課是假期?使得發行宣傳上所謂的「關懷社會」「失蹤兒議題」就顯得立足薄弱了。所以難怪有評論認為影片有些殘忍地刻意令少年經歷一切卻還一副冷靜沒事的樣子,也有頗多觀者只覺得悚然難安,完全沒體認議題的存在,我想應該都跟影片這種情節重心的座落有關。
***
影片的演出成績斐然,當然小男主角畢曉海是最搶演的,但這也是導演很聰明的讓諸多老手,我想應是半即興地,讓畢曉海能夠極自然生動的方式出現在銀幕上。這在導演講述裡也可探知一二,像金士傑對畢曉海説:「我跟你講話你不要摸來摸去」,是真的畢曉海在當下就是一直東摸西摸。另一幕讓很多人動容的演出,就是他被戴立忍踢飛跌地那一幕,含淚欲滴的模樣,看片時真讓人吃驚「能演成這樣太厲害了吧」;其實就是拍攝時意外真摔到撞了頭,小男孩覺得委屈偷哭的樣子,讓鍾導抓住機會硬著心腸搶拍下反應鏡頭的成果。應了那老話「演得最出色的總是動物和小孩,因為他們根本不"演"」,當然這是成功的例子,否則就是現場的災難了。
納豆、戴立忍、金士傑和畢之間都見到有味道的對戲,倒是演母親的郝蕾似乎沒與小朋友擦岀火花,但郝蕾和同樣能演的戴立忍對手就挺精彩,可能在大陸的演出環境裡少有面對"素人演員"的經驗吧。
畢曉海算是賭了一把而贏到的選角,以他的角色背景而言,似乎有點(都會小孩被呵護下的)過於乾淨,但倒沒有時下兒童常染的市儈精明,且他確實有種特別的孤獨疏離,好像總留著半步距離在觀察的氣質,十分合於他的劇中情境
***
第四張畫,畫筆下的結果當然是不會呈現的,否則就是導演在給答案啦,我只能覺得"好難喔",面對著如此童年經歷的小翔,會怎樣描繪自己的面容呢?
瀏覽網上評論,這種開放式結局,似乎還是有些觀眾難以習慣。但「第四張畫」或説是鍾孟宏的電影創作,並不是屬於那種訴說故事的類型,它需要觀者的思考參與,去咀嚼影片觸及的面相。
作為一個導演同行,大寶在花絮訪問中給了這樣的評語:鍾孟宏的電影,將來回頭來看,會是這一輩電影創作者中最具"閱讀樂趣"的。
嗯,蠻中肯的,戴導演。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電影 國片
    全站熱搜

    老小子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