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聽聞了這位攝影家在【夏可喜SAKSHI藝廊】的展覽。網路宣傳上,有幾張小小的但挺引人的畫面。對照文宣文字與那小小照片,只知道是透過Staging的手法,拍攝帶有電影感、富含戲劇性想像的瞬間情境,當下讓我想起我知道的Philip-Lorca DiCorcia,他也是一個用安排的方式營造畫面的攝影家。後來展覽錯過了,也就忘了這回事。

gc10.jpg


日前頭一次去逛【夏可喜】,和藝廊工作人員(正妹呢)聊起那個錯過的攝影展【玫瑰之下 Beneath the Rose】,她們熱心的拿了些資料讓我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這哪是拍照啊,根本是拍電影嘛!其中一份羅列工作人員名單的文件,展現得明明白白,在Credit list裡面,從攝影指導D.P、製作設計Production Designer、燈光師Gaffer、特效指導FX Supervisor、場務Key Grip、服裝設計Custom Designer、化妝Make-Up Artist、特殊化妝Special Make-Up...一應俱全。太犀利也太瘋狂了吧,拍張靜照有必要搞成這樣嗎?
而後聽她們說,【玫瑰之下】每一張作品都是在美國原版印製、包裝後運送來台,每幅作品都超大,至少兩百公分寬,原本運來了八張攝影作品,但是攝影家覺得【夏可喜】在台灣的畫廊空間稍嫌狹小,決定撤下兩張,只掛出六幅。
當時望著手上小小如明信片大小的展覽DM,想像那張照片被放大到兩公尺大小的景況。似乎也就明白了Gregory Crewdson選擇這種創作方式和他的意圖。
gregory-crewdson-6.jpg

03.BeneathTheRoses300dpi.jpg

04.BeneathTheRoses300dpi.jpg

11_12_2008_0153698001228991765_gregory_crewdson.jpg

細看這些作品充滿了對細節極度經營,而透過每一處細節共同撐持起整體畫面所散發的氣氛與情境。由於藝術家企圖掌握畫面裡的每一個元素,光影、場景、色調、人物、服裝甚至是空氣感,於是電影製作團隊就被引用進來了,因為這幫傢伙不就是以掌控這些元素來製造「現實幻覺」維生的專家嗎?
然而Crewdson想要的,不只是單純的「再造現實」,他想建構的是曖昧於現實與超現實之間的境域,或可說是和Edward Hopper畫作的況味有某種親屬關係。但是攝影不像繪畫有超脫、逸離現實的餘裕,因此他得用「實體」來「作畫」、來建構一幅視覺影像。
Crewdson用人們熟悉的環境場景為影像鋪上現實的基底,再安排出似乎飽含故事情節卻又意義曖昧卻難以言喻的當下情境,再透過全焦視感讓細膩經營的細節佈滿每一寸畫面。人類的視感並非全焦,因而全焦的、靜止的影像,某種程度而言其實散發著非現實感,或許,這就是Crewdson能雙腳跨踏於現實和超現實兩端的創作手段,而為了達成這樣的表達,就搞成如此龐大規模的製作動員。

原本猜想他用什麼工具拍攝?是大片幅數位攝影器材嗎?Google到一些工作圖像,原來是10*12的底片相機,場景甚至是進棚搭建的。看那照片裡滿載細節的全焦視感,卻又擁有極度細微的弱光調階與色彩,其中的技藝真是究極。也難怪他選用大型底片,這樣的光調條件,恐怕還是要底片才吃得住。

下圖左一照片引用自;www.christopherpeterson.com/category/photographer/page/2/
部份工作照來自,Production Desiger: Carl Sprague http://www.carlsprague.com/

800px-Gregory_Crewdson_2.jpg crewdson_shoot07_017_izpx.jpg

Screenshot_6.jpgScreenshot_5.jpg

Screenshot_4.jpg  Screenshot_3.jpg

Screenshot_7.jpg Screenshot_2.jpg   


Stage 以安排、調度來製造畫面,和以捕捉、框取的Capture手法,作為光譜兩端,構成攝影實踐上一條古老的主軸,攝影者是Take photo or Make Photo,許多攝影實踐是混和性的,所有的戶外婚紗照都具有這種混合性。庫德森把Stage推到了極致,甚至可以看見他在掌控空氣的溼度和透明度。在這個路數上,他常和Cindy Sherman、Jeff Wall被一起歸類。

我倒是覺得,他和diCrocia在幾個層面上更有呼應,也許可以從比較上來探詢庫德森的攝影美學,兩者都透過安排製造畫面;當然diCorcia的Staging規模不能比,兩者作品都指涉著社會的心理的議題,而兩人的作品都含有隱而未發、誘人探詢的敘事性。庫德森長年在美國麻塞諸賽州的新英格蘭小鎮進行創作,畫面所營造的情境富含藍領階級生活符號,其中隱現的疏離、孤寂、失落、隱匿,讓評論者常常連想到大衛林區的電影和山姆曼德斯的【美國新玫瑰情】,這次的展名【玫瑰之下】的玫瑰也是一個隱喻稱謂,美好之下是什麼?庫德森透過他那極為精美,卻魅影幢幢的影像,讓觀者去感受潛藏在我們每一個人心中的陰暗。

gregory_crewdson4.jpg

1251.large.jpg

下圖Phlilps-Lorca diCorcia 作品

DICPH0027-200.jpg mp_nina-image.jpg

兩人的作品都展現跨越攝影時間向度的企圖,庫德森的作品藉由更彰顯的敘事性,表現德更為清楚。看他的照片,觀者不由自主的被引誘走進「鏡前此刻」的前後,有評論者很漂亮的用敘事曲線(Narrative Arch)稱之。說他的照片很像劇照,對,是像,但我覺得比劇照飽滿甚多。因為他是反其道而行,劇照要麼是摘取連串時間中的一格,要麼是從旁捕捉演出中的一刻,而庫德森等於是凝煉一場戲甚或一個故事於一個剎那,用它來傳達整體的本質、精髓。而一切源於腦中一個想像,然後經過漫長、仔細、龐大的規劃、設計、調整、鋪排、執行,最後「按快門」。

好吧,旨在引介不在論述。輕鬆點看,其實這是很有趣也很挑戰的攝影實踐,試想,找個麻豆來拍「十七歲女生的溫柔」,找對男女孩來拍「愛情其實不都這樣」、或是找個哥兒們大叔來拍「在生命的高崗上」,應該都會是很意思的,不是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小子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