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在眾多電影相關的出版物之中,製作幕後╱工作者訪談的內容,是我特別情有獨鍾的一類。無論其中展露的是工作觀念、構想思路、製作手法還是現場軼事,都能讀得興味盎然。
當然,因為這是自己愛好與從事的工作,透過這些閱讀來觀摩印證,對我而言,既是有趣也是有益。

只不過,這類書籍在台灣是稀有動物,原因嘛,一則是談製作技術面的書,讀者不外業內人士或學生,本來數量就少,再則多半是原文書籍,閱讀吸引力再打幾折。於是市場荒旱,自然身影難現,因此,每當不經意發現踪跡時,總叫我興奮得眼底發亮。

這篇要推薦的日文季刊《映像+》(瞧,又是外文的),就是前陣子讓我在誠品亮起眼來的此類書刊。
先是瞥見了封面上蒼井優在【Tokyo】裡的劇照,捧起來看,小標幾個漢字寫著~~「映像製作の最新現場」
有點意思,拆來瞧。
然後,就站在誠品服務台邊,我亮著眼,頭頂冒起好大一個驚嘆「WOW !讚 」

49e6da99de728.jpg



翻開《映像+》,眼底一頁頁紙面上,圖文滿載,訊息量非常豐盛,生怕版面留空似的,編輯密度相當高,讓人捧書在手,除了180頁紙張與油墨的重量之外,還能感到一分看不見的來自製作誠意的份量。瀏覽一下內容,果然都是蠻見門道的製作情報
好樣的稀有動物 ,不但不可錯失,還要一網打盡!手中捧著的刊號是2、4,馬上問櫃台還有1、3嗎?花了不少時間從倉庫挖出了3,創刊1號只能訂訂看了。

49e6daaaadd45.jpg
(【銀翼殺手】的未來世界視覺設計者Syd Mead專訪,時至今日本片的未來想像仍是典範)

回家細讀(嚴格說,是詳覽,不解日文啊),佩服與滿意度持續上升。
《映像+》是以影像製作的幕後工作Making Of╱製作技術Know How作為編輯導向,小標上所謂的「映像製作」涵蓋了電影、 電視廣告、Music Video。每期各有編輯主題,手中三本其一是以電影短片、CM(電視廣告)為主、另一本是以美術、場景設計為主、還有一本則是特殊造型、機械模型製作為主。
雖以主題出發,但是取材面向相當靈活而廣泛,比方說短片、CM特集裡有三位另類名導合拍之 【Tokyo】的製作日誌、亦有日本MV導演 丹下紘希作品的視覺構思和製作解析;美術、場景設計特集裡,從近作【幸福的三丁目續集】的舊時代背景製作工程、到科幻片里程碑【銀翼殺手】的 視覺未來風貌設計者Syd Mead專訪...,取材多元之外,切入點也抓的很見門道,從中看得見編輯群充沛的企劃力,也看得出對他們影像製作的專業認知。

49e6dab484ada.jpg
(丹下紘希MV作品解析的其中一頁,整個專題引用了四五首MV,涵括他發想、企劃書、視覺構想、分鏡、實際攝製作等各種環節)

談影像製作的Making Of與Know How,以圖像傳達往往比文字更有效率,《映像+》的編輯非常清楚這個特性,動員了十足充分的圖片資料,整本雜誌圖說與純文字的比例幾乎到了7: 3,而細看之下,這些廣泛搜羅的圖像內容,絕非只是討好眼睛、填塞版面而已,編輯者在用圖上非常講究表達效果,綜合運用了現場照、採訪照、工作草圖手稿、分鏡、製作文件,甚至編輯另行繪製的插圖,力求讓讀者能一目瞭然。

談製作日誌,你就看得見製作通告單,就有表列告訴你20天拍攝期裡哪天拍的是哪一場;說明【三丁目】的舊時代場景製作,會羅列出搭景設計圖、現場置景工作照、遠景的 3D建構、甚至有合成Checklist;介紹模型製作,有一整篇從塑形到演出Step by Step詳盡說明地,告訴你小恐龍破殼而出的模型是如何完成的。

49e6dac51c1d0.jpg
(介紹拍攝現場如何移動模型的操做方式,插圖說明性非常清楚)

如此大量而深入地採掘視覺材料,背後花下的心力實在叫人佩服,也難怪必須以季刊形式出版。除了材料實在,編輯台上的編排、展呈,也精彩演出了那種素有盛名的日式細工。即使只是看圖猜文地讀著《映像+》,心裡也會出現「哇,好清楚,真是受益良多。辛苦了,編輯先生小姐們」的心聲。就我個人看過的幕後製作讀物中,單論圖說內容的豐富度與表達力,《映像+》應該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名。

呵呵,我一直在說圖像內容是吧,因為日文看不懂啊,順便徵求嫻熟日文的同好,一起來研究研究吧不過,靠著簡單猜測大概也知道內容,相當大的一部份是相應於報導主題的工作者訪談,綜含工作觀念、製作經驗、創作態度的分享。

整體而言,我對《映像+》的觀感是;紮實飽滿、精耕細作,本格派的影像製作經驗與技術的交流雜誌。在網路資訊大規模衝擊紙本出版的當今,雜誌面對的生存條件十分險惡,捧著這樣一本小眾的、專業的、看不到什麼廣告但又製作得這麼認真嚴謹的雜誌,還真是有種感動。

感動之外,同時也覺得羨慕,日本的影像從業人士、學生、嚮往者能夠有這樣一本刊物。

這樣一本專業影像製作刊物的存在,需要幾項必要條件;首先是足夠水準和規模的影像產業,提供內容生產(那麼些專業技術經驗)和刊物行銷(那麼些有興趣的讀者)的供需兩端,再來要有執著的有心人,為了提供業內技術經驗的交流觀摩,致力投入編輯出版。還要有不吝分享的從業人士,大方提供技術、經驗乃至文件、圖稿,不擔心被誰「偷學去了」。

那麼,台灣能出現這樣一份刊物嗎?
產業規模大概強求不了,台灣電影還在奮力脫離手工業形態,畢竟市場就這麼大,即使曾有【海角】創下的票房數字,但奇蹟式的熱潮不太可能反覆搬演。至於技術的交流和分享,以我個人觀點,是業界弱項,嗅不太到這個風氣,師徒同事間或許會有經驗的傳承和心得交換,但是公開持續的交流平台,沒怎麼出現過。
現下,期許台灣出現一本如《映像+》這樣的專業刊物,大概真是「想太多了」。

身為台灣影像製作工作者之一,又不想只是羨慕人家有《映像+》,嗯~
那麼就從分享《映像+》的存在開始吧!

OK,下回來介紹一個軟體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小子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